时间:2025-04-22作者:admin浏览: 次
2025年3月24日,厦门迎来了一场太极界的盛会——首届太极拳与生命科学高峰论坛暨感恩太极十周年发展大会,由感恩太极大学堂主办。
此次大会意义非凡,标志着感恩太极大学堂十年来在太极拳领域的深耕与成果汇聚。
2025年,“感恩太极大学堂”迎来十周岁生日,武汉武昌站和临空港站联合组队的“武临共行队”16人满怀喜悦与感恩奔赴盛会,与全球太极同仁共襄盛举。
从创立之初的微光,到如今成为数十万太极人的身心家园,感恩太极大学堂在创始人杨大卫先生的引领下,一路砥砺前行。大学堂倡导“让太极拳成为一种美育生命的生活方式”,这一理念融入无数习练者的日常。在站桩、、练拳、读书的修行中,习练者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相同爱好的人相互吸引汇聚,让太极拳文化如长河奔腾不息,为生命带来健康与欢乐。
开幕式后的名家表演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吴式太极拳名家张全亮、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崔仲三、八卦掌名家戈春艳、杨式太极拳名家傅清泉、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赵亮、李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邢启林等一众大师登台献艺。多样的拳种与精湛的技艺,让现场学员直呼过瘾,能一次性领略众多名家风采,远比一场演唱会更令人满足。
本次高峰论坛以“聚焦太极拳与身心健康机制,探索太极拳与生命科学研究”为主旨,秉持“聚焦、开放、多元、深度”原则,汇聚了学者、太极拳名家、身心实修者、中医专家等多领域精英。大家共同探讨太极拳研究的新维度,深入剖析太极拳与身心健康的机理机制,分享太极拳与性命双修的实践探索、在疾病康复中的临床研究,以及太极拳与中医的关联,还有其对精神心理、神经认知、细胞健康等领域的积极影响。这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深度碰撞,也是太极拳迈向国际化、科学化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感恩太极大学堂的创始人,杨大卫先生(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硕士、传统杨式太极拳传承人)有着三十年的习武问道经历。他融合学术积淀与实战经验,开创了独特的太极拳教学体系。杨大卫先生多次荣获国际太极拳赛事冠军,积极推动太极拳在西藏及海外多国的传播,培养学员超15万人次。他的著作《身体实践与文化秩序》开创了太极拳人类学研究先河,主导制定的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练考评体系,更是成为国家团体行业标准。
感恩太极大学堂以“专业、谦虚、精进、奉献”为校训,构建“百日筑基—以形生劲—以劲成形”的系统化教学路径,让学员在“术、法、功、道”的进阶中体悟太极拳的生命哲学。如今,从布达拉宫广场到布鲁塞尔街头,从首尔汉江畔到新西兰林荫下,都有感恩太极习练者的身影,他们以松沉之姿,传承着太极拳文化。
十年间,感恩太极大学堂心怀公益,开展118场公益教学,惠及数万人,足迹遍布60多个城市及乡村。在文化创新方面,以“新中式国潮”重塑太极服装美学,推动太极拳生活化、时尚化。同时,大学堂具备国际视野,在葡萄牙、新西兰、比利时等地设立国际站点,让太极成为跨文化的健康语言。
正如杨大卫先生所说:“太极拳虽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她足以滋养整个生命。”感恩太极,不止是拳,更是生命的诗篇。十年再出发,感恩太极大学堂将继续与您同行,续写太极文化的辉煌篇章 。
杨大卫,感恩太极大学堂校长,传统杨氏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传承人。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硕士。曾获得教育部高等人文社科出版资助,出版太极拳研究专著,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太极拳的历史、身体技术及文化基因进行描述。
曾获得北京市太极拳比赛三连冠,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太极拳和太极剑第一名。全国首届武术运动大会杨氏太极拳第一名。
曾任北京武术院业余武术教练、北京大学陈式太极拳协会会长。西藏自治区武术协会创始人兼副秘书长。
感恩太极大学堂创办于2015年,以培养知识结构完善、文化理论与修身实践相结合的太极拳优秀传承人为目标,以线下培训、在线教育、文化产品、公益讲堂为核心,每年线下培训千余人、线上传播百万余人的发展速度,成为太极拳培训机构中的佼佼者,并在海内外设立了95个分支机构,辐射6万余太极拳爱好者。2018年感恩太极大学堂被世界太极拳网及三亚南山太极文化节评为世界太极拳十佳培训机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